仅需一张照片和一段逝者录音,就能在数字世界中让逝者“永生”……据新华社日前报道,今年清明节前后,此类AI“复活”广告宣传在各大电商和社交平台上日益活跃,甚至演变成一门新“生意”。与此同时,AI“复活”也引发强烈争议。有专家提出,AI“复活”技术被滥用,或将
带来侵害个人权益、数据隐私安全、传播虚假信息等问题。
归纳AI“复活”背后的法律风险,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:
一是数据来源的侵权风险。既然“复活”技术要以逝者的照片和声音为原材料,这就涉及逝者的肖像权、隐私权以及个人信息等权益。我国民法典第1019条规定,未经权益人同意,不得制作、使用、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;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也规定,生物识别信息(含声
音等)属于敏感个人信息,进行处理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。具体到AI“复活”生意中,委托人是不是逝者的合法继承人?继承人之间是否就此委托达成了一致意见?上述问题一旦处理不好,很容易滋生法律纠纷。
二是数据处理中的违约风险。在AI“复活”中,有关经营者在数据处理中是否严格遵守了委托权限?处理者是否具备相关的主体资格和技术手段?据报道,目前“复活”亲人的“商品”售价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,差距较大。以“复活”效果而论,从表情到说话口型也参差不齐。另
外,一些商家已开始兜售“AI‘复活’技术变现指南”,这种行为也可能涉及技术侵权风险。
三是“成品”使用中的违法犯罪风险。目前,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擅自使用逝者面容将其“复活”并进行商业推广、试图谋利的现象。此外,AI“复活”技术使用不当,也可能成为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工具。
应当承认,利用AI“复活”亲人、缅怀纪念,且在必要范围内使用,法律无需过度干预。从事“复活”生意,也属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种特殊应用和经营活动,只要在合法范围内,属于数据信息的新兴技术产业,前景十分广阔。但同时,信息应用技术也应在其方兴未艾的形
势下有效防范相关法律风险。“带病上路”,对于产业发展和个人权益保护恐怕都非幸事。从这个意义来说,仔细梳理“复活”生意的法律风险点并进行有效规避,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和产业化,现实而又必要。
通过梳理以上“复活”生意中的风险点不难发现,把好“数据流转”这个关口,对于成功避开其中的诸多法律风险点十分紧要。所谓“数据流转”,就是相关数据从权利人手里转让到处理者手里的过程。从法律层面来看,流转往往通过委托合同的形式实现。把好“数据流转”关,首
先要求权利来源无瑕疵,即委托人应当是相关信息的合法权利人。其次,授权范围要清晰,信息处理者如何处理相关信息,应当尽量约定清楚。而现实中,由于相关“生意”刚起步,成熟的合同范式还需进一步探索,相关经营活动也需要有效的引领和规范。第三,数据的“二
次流转”必须受到严格限制。也就是说,受委托人在处理信息后,未经明确许可不得再次处理或转让信息,下游违法犯罪的口子必须扎紧。
而具体到AI“复活”逝者的经营活动,无论是委托人还是经营者,对逝者都要有足够的敬意,别让“复活”偏离了缅怀的初衷,显得尤为重要。
(——本文摘自公众号,如有侵权请联系宁夏律师事务所的小编删除!)